微光大爱映福园—记长春社会福利院社工师李喆

唐天正 倪成旭 2017-05-04 10:14   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李喆,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全国首届社工硕士(MSW),社会工作师,现任长春市社会福利院社工科专职社工。她说:“可以将自己所爱的社工专业变成为民服务的终身职业,是最幸福的事。”

李喆,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全国首届社工硕士(MSW),社会工作师,现任长春市社会福利院社工科专职社工。她说:“可以将自己所爱的社工专业变成为民服务的终身职业,是最幸福的事。”入职以来,她以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创新为己任,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弱势社群,在岗位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荣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善用理论,潜心实务。针对服务对象在肢体、智力、语言等方面的复合型障碍,老中青三代生命周期多元化的需求以及“三无”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碎片化等特征。理论方面,她提出“一纵一横一深”的立体服务框架。一纵,建立养员个人状态发展纵轴,形成入院初访、日常走访、重点回访、持续跟访以及危机介入的动态机制;一横,构建养员社会支持网络横面,利用丰富多元的社会资源为养员搭建一个可持续的资源供应网络;一深,累积养员生命深度,利用优势视角,深入发掘养员潜能。实务方面,她提出“微缩社会”服务计划。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弥合机构与社会边界。充分为养员赋权,提升养员活动参与积极性与自我认同感。为养员营造有尊严、有健康、有精神、有期待的生活环境。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自觉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养老助残社会工作领域的先进做法,不断为服务对象设计出形式新颖又有实效的活动方案。她通过自学获得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将心理咨询的技巧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及时疏导服务对象的异常情绪,预防危机事件发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绘画、手工艺制作等技艺,愿意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满足养员们每一个小小的愿望;钻研单反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以及短片制作等技术,希望抓住每一个动人的瞬间,见证与服务对象的共同成长。她撰写的学术文章《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会福利院》在《中国社会报》和《中国社会工作》等业内知名刊物上发表。她组织策划的“爱心年货大集”“第五届老年文化节”“福园故事分享会”等社工活动,经当地主流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养老助残的公益事业中来,并逐渐开始了解社工理念,支持社工工作。

  

  爱岗敬业,不言高尚。作为一个把社会工作当成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最大的奖赏就是看到服务对象找到改变的希望。为了守护这一点点光,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一名社工的职业信仰。一张张手绘的电影海报、一件件手工制作的教具、一个个辗转思量的夜晚,一场场精心准备的活动……默默地,她从来不宣扬自己的付出,不怕冷漠相对,也不怕被拒绝,始终保持着热情与笑容,因为她知道,只有真心才能把“冰山”捂化,只有尊重才能让“流浪的灵魂”回家 。终于,她的努力让冷漠的脸上有了笑容,让日复一日的等待变成了朝思暮想的期盼。而那个爱笑的姑娘也就成了老人们和孩子们心里的牵挂。“李老师,我们想你了。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们去大门口接你!”她借调在外工作的日子里,每天都能接到院里老人孩子的电话。一声声真诚的呼唤,牵动着她的心。她还是选择回到了福利院,有些人说她傻,为了一群“老弱病残”放弃了自己的“好前途”。她却说:“老人和孩子的幸福才是我的前途。我是社工,就要和他们站在一起。”

心系孤老,扎实做事。设立“巧手编织小组”“快乐学习小组”“书画摄影小组”“高声欢唱小组”“韵律舞步小组”“福园微影院”等文娱康乐项目。用丰富的日常活动打破沉闷单单调的生活节奏。倡导组建“爱心朋友圈”。搭建社会资源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畅通桥梁。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给老人们送来了温暖与祝福,老人们也有更多机会走出机构,去公园踏青,去影院看电影,去生态园采摘……。新年将至,为了让院里的“三无”老人不感到孤单和萧索,在院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她为机构中的老人们办了一场充满了人情味儿的年货大集;中秋佳节,她用整整一周的时间把塑料瓶、硬纸板、旧红包等做成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举办了别开生面的中秋灯谜会……看着老人和孩子们绽放的笑脸,她知道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了他们的心坎里;除夕之夜,和馅、擀皮、包、煮、装,全家十几口其乐融融,上千只满含祝福的肉三鲜水饺送到老人和值班同事们的餐桌上。她不只是一名专业的社工,更是孤老和同工们的贴心人。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广大网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edit@swchina.org电话:010-65000594传真:010-65016220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