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感悟 | 新手社工成长记

张社工 2021-10-28 10:2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看上去,愿意理解、接纳、关爱孤寡老人和精神疾患者家庭是我的工作;其实,我收获了比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感恩之心,让我对孟晚舟女士说的那句:“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有就是收到了这些孤寡老人和精神疾患的家属他们在用理解来表达对我这个新手社工的支持和关爱。

背景:一名10月8日进入街道社工站工作的新兵,虽然社工证已经拿到手一年多了……

说心里话,刚拿到社工站的项目服务清单时,感觉仿佛像是老师把一团纠缠不清的麻线团交给了我,并且要求在十分钟内把线头找出来,瞬间觉得耳朵和头发都竖起来了,像打翻了五味瓶。

到今天,一周过去了,当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细细梳理每天的工作时,突然发现内心充满了感恩和爱,双脚也更有力量,双眼也更有方向了!

Day1比幸福清单更幸福

“阿姨,您在家吧!我是社工站的张社工,今天上午去看您哈!”“好啊!好啊!”“是xx爸爸吧,我是张社工,半个小时后来您家探访……”“哦!好的”

走访前,我们会先打电话给幸福清单的探访者,而电话那头满是期待和开心的回应,成了我们站里每一位社工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当我们把幸福清单送到他们手里,她、他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在告诉我——比幸福清单更幸福的是有人记得他!国家没有忘记他!

当我耐心去了解他的近况,当我用心记录他的表达和诉求,当我精心倾听他诉说自己的遭遇,当我听到他从内心发出:“谢谢你们来看我们,我们国家政策真好,还派你们亲自送到我们手上,真好啊!真好啊!” 一天奔走的疲乏全都烟消云散了。

新手感想:看上去,愿意理解、接纳、关爱孤寡老人和精神疾患者家庭是我的工作;其实,我收获了比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感恩之心,让我对孟晚舟女士说的那句:“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有就是收到了这些孤寡老人和精神疾患的家属他们在用理解来表达对我这个新手社工的支持和关爱。

Day2 分角必争是小事?

“姑娘,你帮我看看这些电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月用了20几块?”大爷从屋里拿出电费缴费单让我帮他确认,另外一位大爷也赶紧返回屋里把他家的水费单也拿出来让我帮忙核对,我人是在帮忙看着,其实思想是有点斗争的:“两位大爷不会让我帮忙交水电费吧?要是都这样,我每个月的工资还能到手吗?”可当我找来村里管水电的大哥来跟他们讲清楚原由、相关的政策和怎么看水费单、电费单时,他们的疑虑全打消了,紧缩的眉头展开了,乐呵呵地谢谢管理水电的大哥和我,我心里的石头也放下了,真没想到就为他们做了这样一件小事,他们会如此的开心、满足和感恩。

细想一下,这些独居老人生活条件简陋,又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有些老人不明白他家的电费为什么每个月会扣二十几块钱,有些老人不知道补助水费的优惠政策有没有补到他的户头上,在我们看来几块钱的芝麻小事,对他们来说就是生活大事啊,每花出去一分钱,自己就得清清楚楚的知道啊!而当我们去村里走访,看到社工站的社工,自然对我们特别信任,想把电费、水费这些不明白的都搞清楚呗,才不是我思想斗争的那样想要别人帮忙交钱呢!

新手感想:如果你以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是独居老人的斤斤计较,那就误会太深了;他们其实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在生活小事上有关心的需要;不是事情的大小,而是有告知实情的需要;在我眼里看为的小事,或许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而走访关爱的真正意义就是把他们看重的事清楚的告知,让他们安心度过每一天。

Day3 解除孤独的方式就是找玩伴

在走访中发现,每一个独居的老人,解决孤独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找同伴晒晒太阳,有的人找同伴打打麻将,还有的老人干脆在老年的时候找一个老伴儿一起过日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领养孩子的这几户老人,自己的生活条件简陋,经济来源紧张,但他仍然愿意领养一个孩子和孩子一起过日子……

“大爷,您60多岁了,孩子才十几岁,当初领养孩子的时候是咋想的啊?”

眼前的大爷虽然六十多岁,但走起路来铿锵有力,他笑呵呵的说:“多亏有他陪伴,让我每天都有盼头……!”听到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他们来说,孩子意味着他们的未来、希望和动力。好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

新手感想:第一次探访独居老人,心里还犯嘀咕:“该怎么跟他们聊天呢?会不会不小心说话触碰到他们的伤心处?……”探访后,一下子理解了督导老师说的那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都会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来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位生命,更深地领悟优势视角理论,熟练地运用它来指导我开展关怀的工作。

Day4有牵绊就有动力

“你想有工作吗?”这是 我在走访时,面对村里较为年轻的残障单身汉都要问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是不想,哪怕常年吃药让他们病情稳定,他们也不想再走入工作的岗位,过度的污名化,疾病带来生理的困扰,因为疾病多年和社会脱节……这些可能都是他们跨不出去的原因。

可我发现一个规律,但凡有儿女或家庭作为牵绊的人,哪怕是残障人士,他也有动力生活,工作、挣钱,在我们看来他活的好辛苦,可在他自己看来,那是他的一份责任,是他活着的价值,是被需要的渴望。积极心态,努力的工作会让整个家庭开始有良性发展,而那些没有牵绊的人,哪怕他残障的程度是轻微的也不愿意再工作,四处游荡,成为了他们生活日常,久而久之,生活的窘迫加据,造成恶性循环的生活模式,政府补助是扶持性的,自救才是最重要的出路!

新手感想:人身体疾病可以接着药物医治,但心灵的创伤还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自我,挑战自我,跨越环境,突破自己,能身负一份责任,虽累犹荣。

作者: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社工站 张社工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