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中国: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个案(二)

彭秀良 2014-03-19 15:3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于1931年,柯象峰为系主任,隶属于文学院。虽然金大社会学系创建较晚,但是在中国社会学教育领域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而且它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较早,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金陵大学的前身是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书院设博物馆(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和神道馆(神学科),1890年设成美馆为中学部。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于1931年,柯象峰为系主任,隶属于文学院。虽然金大社会学系创建较晚,但是在中国社会学教育领域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而且它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起步较早,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习训练

社会学系自成立以来,非常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开设了一系列与中国问题探索相关的课程,如“都市社会学”、“人口问题”、“中国家庭研究”、“贫穷与犯罪”、“社会变迁”等。抗战爆发迁往成都期间,社会学系分设5个教学组:①普通社会学组,关注一般社会学理论。②都市社会学组,从普通社会学课程扩充而来,对都市化问题更为关注。③乡村社会学组,与农学院合作,从事乡村社会调查与研究。④边疆社会学组,1940年成立,主要进行西南边疆问题的调查与研究。⑤社会福利行政组,正式成立于1940年,向学生系统传授社会福利知识与技能。社会福利行政组的成立培养了一批受过系统训练的社会服务人才,而且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学系也就是社会工作系。

社会学系非常重视社会调查,后来又发展出了边疆社会工作。在南京进行的社会调查主要有“南京市大王府巷贫民区人口及社会经济调查”、“乌江人口调查”、“南京贫民寄养者调查”、“中国家庭问题调查”、“南京缎业调查”等。他们把社会调查看作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以调查中揭示的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突破口。对边疆问题的关注同样出于类似的视角,社会学系自1934年就开始关注边疆问题,制定了研究计划,成立边疆学会,动员文学院各个学科联合展开边疆研究。1931年暑假,柯象峰、徐益棠受四川省政府委托,任四川省边区施教团正副团长,一行20余人赴雷马、峨屏各县瑶族区担任研究和宣慰工作,徐益棠又赴雷波等县考察,前后历时3个月。1937年11月,柯象峰带学生赴四川峨边县考察彝族;1938年暑期,柯象峰和徐益棠带队赴西康地区考察。相关研究成果有柯象峰的《西康社会之鸟瞰》,徐益棠的《广西象平见遥民生活》,卫惠林的《中国边疆社会文化史》,还举办边疆文物展览,促进社会关心边疆社会发展。1942年创办《边疆研究通讯》月刊(社会教育研究室编印),另有刊物《边疆研究论丛》(徐益棠教授主编),共出3期。

1940年,鉴于抗战时期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为加强金大学生对社会福利事业之认识及贡献,金大文学院特增设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有教授6名,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所招学生必须为大学毕业而又有相当服务经验、年满22岁以上者,经考试录取后,进行一年或两年(由学生自由决定)的专业化训练,以达到社会福利行政专业人才的要求。所学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有“社会集体培育工作”、“社区福利事业组织”、“儿童福利事业”、“福利事业范围”、“福利问题研究法”等;选修课有“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劳工福利”、“社会福利行政”、“公共福利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医药服务工作”、“精神病理须知”、“法律与福利问题”等。研究部还与金大社会服务部、社会福利事业联合会、协和新医院医药社会部、新村儿童福利实验区等机构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根据实地调查进行研究,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研究部对儿童福利、社会机关行政、社会组织、社会保障等4个方面进行了实验与研究,并将实验结果变成手册,相继出版了《社会福利行政事业概论》、《社会政策》、《社会福利行政与组织》。社会福利行政特别研究部的成立,为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也为其他机构提供了经验。

毛织试验所和合作社的创立

金陵大学一直崇奉“求学本旨,在求致用,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教育方针,在办学过程中,一贯认为学校与社会并无界限之分,特别重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倡导“以研究为教学之基础,服务为教学之实践”,“研究、教学、服务三者,成一联系,未尝偏废”。(《私立金陵大学要览》,1941年春季编印,第18页)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金陵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于1929年进行了“南京缎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进口丝、人造丝充斥国内市场,南京缎业衰落在所难免,而“南京缎业有亟待改良与救济之必要,而救济之法,莫善于就其原有本机,加以改良,另制其他织品,以代替不合时尚之京缎”。但是,由于缺乏资本与技术,无法进行技术改造。

1931年,文学院筹集资金数百元,创办毛织试验所,场址设在农业专修科内,并得到该专修科赞助,毛织所遂成为社会学系与农学院专修科合办的社会事业。毛织试验所所生产的呢料,自行染色,并采用德国金属颜料,永不褪色。由于毛织所的产品美观耐用、质地精良,成为西服、中山装和学生制服的首选面料,所织毛毯朴素经用,物优价廉,取得较好信誉,备受社会欢迎。毛织试验所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如春季赶制夏季面料,而夏季则专制冬季呢料与毛毯。1934年,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柯象峰与南京市政府接洽,正式合作成立毛织训练所,南京市政府先后赞助国币7700元,用于扩建工厂、购买纺织机设备以及试验训练学生使用。

为推广此项工业并提倡合作,1935年12月,毛织实验所又仿照英国“劳工与消费者合伙生产合作社”的方式,组织成立了“有限责任南京纺织服装生产合作社”,使毛织实验所及训练所的劳工与消费者均成为社员。合作社规定: 劳工可加入为社员;劳工可以投资认股,由参与管理营业及享受贸易所得盈余之权利;无论是否认购股份,劳工可以按其工资分享红利。至于消费社员,除在营业盈余内享受股息外,另可按其购买数量比例,分受红利,且社员及认股者,均为有限责任。由于管理严格,社员参与性强,积极性高,该合作社成立后,无论对毛织实验所及训练所的生产还是营销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重视民生疾苦,开展社会服务

金陵大学一直重视社会民生疾苦,并极力从事推广事业,力图对国计民生有所帮助。社会学系曾对南京市人力车行业进行过全面调查,发现人力车数量增长过速,从业人员达到5万之多,占南京人口的15%,出现恶性竞争局面,车夫生活极度贫困。为此,该系美国人史迈士教授于1933年发起创办人力车合作社,以“除免去所谓行主侵蚀,改善车夫经济状况”,同时培养车夫们团结协作精神与管理能力。合作社采取“分认资本、共策进行”的经营模式,虽规模不大,有人力车6辆,但经营有道,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社会学系通过创办人力车合作社,成功地向社会推广合作社这一新经济运作模式,对促进社会行业改革、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均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抗战期间金大西迁,社会学系遂与成都社会处在皇城坝创办工人子弟学校,并为救济浆洗街一带民众,先后举办平民夜校数间,开设国文、算术、常识等科目,教师由工作学生担任。学校开办后,附近民众纷纷到校读书,毕业生达71人,并初步掌握普通书算及常识。    

金陵大学复校后,隶属于社会学系的社会福利行政组继续从事社会福利事业的推广工作。他们积极筹办托儿所,后获得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拨款资助,收托2岁至5岁之儿童60名。同时,社会福利行政组在南京下关四所村设立友邻社,旨在提倡社区邻谊,增进彼此了解,共谋社区福利。南京友邻社成立后,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主要包括: 进行家庭访问,先后走访979户家庭,占该区家庭总数的43%;设立儿童玩具馆,采用图书馆卡片方式出借教育玩具,深得儿童喜爱,每天来借玩具者达32人;设立儿童教育团与康乐团,以集体生活方式培育儿童身心发展,有100多名儿童踊跃参加;提供医疗服务,为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受检儿童达611人之多,同时,与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合办村民医药卫生,受到村民欢迎;与美国新闻处文化部联合播放露天教育电影,每次观众甚多;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合办,为难民提供救济福利服务。友邻社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中国社区走向现代化而进行的初步尝试,这不仅在当时具有开拓示范作用,也为今天中国社区建设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