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中国: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个案(一)

彭秀良 2014-03-19 16:0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从创立到结束,燕京大学一直是中国近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镇,尽管毕业生的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社会服务机关专业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之一。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于1922 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驻华同学会的步济时(J.S.Burgess)、艾德敷(D.W.Edward)等人倡议发起,由步济时任系主任。燕大社会学系初建时即注重培训社会服务专业人才,讲授课程着重于社会服务及社会调查。1925 年,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增加了社会学理论研究及社会调查课程,但更加注重于实际应用方面,为各社会服务机关、团体培养社会福利工作者。从创立到结束,燕京大学一直是中国近代社会工作教育的重镇,尽管毕业生的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社会服务机关专业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之一。

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

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的课程设置是很有特色的,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而且非常注重本土化的培养方向。192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扩大,有关社会工作教育的设施为社会服务学本科、社会服务学研究科、社会服务专修科、宗教社会服务研究科。其中,社会服务学本科肄业时期最少5年,毕业得学士学位及社会服务证书;社会服务学研究科肄业时期最少2年,毕业得硕士学位及社会服务证书;社会服务专修科肄业时期2年,毕业得社会服务证书;宗教社会服务研究科肄业时期最少6年,毕业得神学士及社会服务证书。1929年至1930年又对学科设置和修业期限做了调整,规定社会服务学本科肄业时期最少4年,毕业得学士学位及社会服务证书;社会服务学研究科肄业时期最少1年,毕业得硕士学位及社会服务证书;社会服务专修科肄业时期2年,毕业得社会服务证书;社会服务短期科肄业时期最少1年,毕业得短期科证书。这次调整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宗教色彩,突出了世俗化和专业化的特点。

1930 年,许仕廉出任社会学系主任,明确办学方针为:“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提出培养高等社会服务专门人才,设立速成社会服务科,培训在社会服务机关工作的在职人员,特别注重社会调查,使学生明白中国现时社会情况,掌握搜集科学材料的方法,教育上以结合本国实际为主。”根据这一规划,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的课程设置趋于完备,当时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社会工作概论(3—3学分)、贫穷与救济(3学分)、罪犯学与刑罚学(3—3学分)、个案工作方法(2学分)、儿童团体工作(3学分)、儿童福利问题(3学分)、公共卫生(2学分)、精神与社会工作(3学分)、社会立法(3—3学分)、社会机关行政(3学分)、实习工作(甲)(3—3学分)、实习工作(乙)(2—2学分)、公共福利行政(3学分)、社会工作研究班(2—2学分)、研究生实习工作(2—6学分)。(《社会学界》,1933年第7卷)

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最初全由外国人充任教师,后来才逐步增聘中国教师。先后聘任的中国教师有王文豹(主讲犯罪学)、杨开道(主讲农村社会学等课程)、李景汉(主讲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章元善(主讲实地工作)、林东海(主讲社会立法、社会与工业)、吴文藻(主讲社会学原理等课程)、张鸿钧(主讲社会行政等课程)、严景耀(主讲犯罪学及监狱行政等课程)、雷洁琼(主讲社会福利事业等课程)、关瑞梧(主讲个案工作方法等课程)、高君哲(主讲社会服务概论)、黄迪(主讲城市社会学)等。从这个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聘请的教师都是极国内一时之选,多少年以后仍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燕京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专业实习

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对社会工作实习尤为重视,特别规定“凡主修社会服务之学生,于四年大学课程之内,必须有十六学分之实习工作。其实习之标准系按照个人之兴趣及北平能有之机会而定。计现在学生实习之机关有华洋义赈会、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青年会、卫生事务所、怀幼会、教保院、监狱等。此外,该系为供给学生实习机会,并实行各种推广工作。”(《社会学界》,1931年第5卷)社会工作实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参观、访问、实地调查。

教师带领学生每周对北平天桥贫民窟、监狱及娼妓院等社会底层地区进行1次参观、访问、调查,为期1 年。回到课堂上,师生根据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共同分析探讨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到社会学理论上分析。学生根据访问、调查的资料,写出了多篇质量上乘的毕业论文,如《北平郊外之农村家庭》、《北平的慈善机关》、《北平粥厂之研究》、《娼妓制度之研究》等。

2.社会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实习。

社会服务个案工作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的实习单位有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基督教男女青年会、华洋义赈会、北京监狱、精神病院、地方服务联合会、北平怀幼会和香山慈幼院等,多数学生到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实习,学习应用个案工作方法。学生据此写出的毕业论文有《社会个案服务与中国》、《医院社会服务之功用》、《北平犯罪之社会学分析》等。1928 年,燕京大学成立“服务团体救济联合会”,联合会下设个案服务部,由社会学系教师张鸿钧、于恩德、卡德指导学生进行社会服务个案工作实习,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主任浦爱德女士担任个案工作方法的授课教师。

3.培训农村社会服务人员。

1928 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由杨开道教授主持,组织学生到北平郊区清河镇开展农村社区的社会调查,先后写出了《清河,一个社会学分析》(许仕廉,1930年)、《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杨开道、许仕廉、步济时,1931 年)、《燕大在清河的乡建试验工作》(王贺宏,1936 年)、《清河村镇社区》(黄迪,1938 年)等论文和著作。1933—1934 年,燕京大学社会系师生参加河北定县平民实验区社会调查,写出论文多篇,如李景汉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1936年,燕京大学参与华北农村改造协进会的培训工作,负责教育及社会行政,由张鸿钧教授主持,分别在河北定县和山东汶上县两地进行。据参加过汶上县乡建工作的梁桢总结说:“30个乡在一个月内给45000人种了牛痘,400多人戒除了大烟瘾;90年未完成的疏浚125里的泉河工程,2个月就完成;1400个村的131个班的初小,增加到505个班,学生由400人增加到24000人。”(张玮瑛等主编《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1937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这次培训工作被迫搁浅,燕京大学的社会工作实习被迫改变了方向。

抗战南迁和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的结束

抗战期间,燕京大学南迁成都,社会服务工作根据战时形势进行了调整,分为边疆社区调查、城市社会服务及农村社会服务3个方向:①边疆社区调查:部分高年级同学到边疆参加服务工作和救济工作;②城市社会服务:受中国盲民幸福促进会委托,培养残废救济及盲民福利人才,部分学生在成都盲童学校、嘉定王道桥盲人院、成都声明聋哑学校等残废救济机关实习;③农村社会服务:在成都郊区崇义桥建立了农村研究服务处,实习工作有农民补习学校、发行《农民消息》月刊、小农借贷、集中训练初中程度的青年等。南迁时期的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开辟的边疆社会工作极具示范意义,也是我国边疆调查与研究的先驱。

抗战胜利后,燕京大学在北平复校,清河实验恢复进行,又开辟了树村作为另一个调查基地。社会工作进一步开展,许多在1941年以前已经已有联系的单位都恢复了实习关系。针对当时比较突出的儿童问题,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资助下,由雷洁琼教授主持开设了儿童福利专业课程,培养儿童福利专业人才,并组织学生在海淀成立儿童福利站为海淀镇及附近儿童提供救济及福利服务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政权的易手,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的师生开始了分化,有大批学生参加北平军管会和南下工作团的工作,留系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80多人锐减到30人。1951年,燕京大学进行了课程改革,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被取消,同时成立了民族学系和劳动学系,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不复存在了。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