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会工作服务十年杂说(上)

余秋 2018-09-18 09:4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08年我毕业于嘉陵江畔的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时间来到了2018年7月,慢慢地慢慢地,十年就过去了,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就到来了。看着深圳社工服务机构近来十周年庆典的陆续举办,我在社工行业也服务了十年。此刻,再一次深刻地体会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先说点题外话,那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内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十年记录已有诸多城市、一批学者、许多社工进行了宣传和总结,大体是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呼吁大家继续为社会工作行业努力工作,贡献力量。这些内容我表示完全赞同,我所不能同意的是,十年社会工作服务是如何计算的,从哪一年开始计,有何依据。深圳的计算标准基本没毛病,以2007年底“1+7文件”颁布为标志,至2008年已铺开试点各类社工服务项目。其他城市的计算标准则显得不是那么明确,依据不是那么清晰,应实事求是。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报道,说的是高校的百年校庆、周年庆,为了说明办校历史悠久,将各种前身、国民政府、民国、甚至大清朝时期,不着边际的办学时间计算为办学历史。同样,类似不少“我的社工十年”的文章也存在不少水分,依据是2008年毕业的社工,“我的社工十年”的文章2017年或2018年4月前已见报或发布在各微信公众号。有的社工把见习时间、实习时间计算在内,大大提前了“我的社工十年”的到来。如果这样计算,大学四年或三年的学习是否也可算进“社工十年”,我觉得显然不能计算,而应以实际从事社工服务开始计算,这样才不失真实,也是从事社工这个职业应有的真诚。

一、我的自画像

2008年我毕业于嘉陵江畔的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时间来到了2018年7月,慢慢地慢慢地,十年就过去了,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就到来了。看着深圳社工服务机构近来十周年庆典的陆续举办,我在社工行业也服务了十年。此刻,再一次深刻地体会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有的仿佛还在昨日。“5.12汶川地震”着实让人难忘,“震中不在南充,余震并不可怕”的横幅和标语还在眼前,每当纪念汶川地震的时候都久久不能忘怀。2008年3月最初来到深圳,辗转各人才市场,还记得宝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场,爱国路的水库新村。2008年8月起在罗湖区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事日常行政、项目调研及项目申报等工作。当时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刚刚开始试点,项目少,经费少,可一时间社工服务机构已不少,僧多粥少,颇有竞争稍大的意味。

2009年3月,经过机构行政工作、项目申报及等待服务实施后,终于踏上了社工岗位,当时称为岗位社工,就是派驻到用人单位进行社工服务。派驻的单位一般为政府组成部门,如职能局、街道办事处、工会或妇联等。十年时间里,我先后从事过劳务工服务,社区服务,跨境学童及家庭服务,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跟学过香港督导和内地督导,与内地社工共事过也与香港社工同事过。

现在,我“长成”了一名机构管理者并担任社工服务项目督导。回看我的职业生涯,与毕业十年的社工比较,简历还看得过去,经验不会太少,相比成功者,影响力则稍显不足,这与我的性格,做事分格分不开。我在社工中国网的社工栏目这样介绍自己:“社会工作师,西华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广州市督导班毕业学员,从事社工十年,先后在深圳、香港、广州社工机构任职。擅长劳资调解、青少年家庭服务,督导与被督导者,管理与被管理者,服务与被服务者,在曲折而光明的社工路上扬蹄自奋。”

2018年5月,我离开了社工机构,选择了事业单位的某社会福利中心继续从事社工。毕业十年再回首,43名大学同学留在社会服务机构的一人没有,吃了个零蛋。据我了解大学同学超过70%在政府或事业单位就职,20%左右在企业,其他在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同学没有一人在社会服务机构从事社工,令人感慨,让人叹惜,但这就是现实,足以说明社工的价值还未充分发挥,社工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二、专业的理解

(一)专业性的问题

社工的专业性在实践中谈的非常多,远比在学校教育的频率高。学校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最多就是不被太多人了解,不为人所知,而实务的土壤则不同,是不为人所接受,被人质疑,甚至被一些“专家、评委”否定。一些社工机构管理者,某些项目负责人,某些政府官员,有的督导甚至开口言必称“专业性”。那么,何为专业性?

四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论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社工的专业性被质疑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社会认可。E.格林伍德在1957年发表的《专业的属性》一文中指出,构成专业性的要素有五项:系统理论、专业权威、社会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Greenwood,1957)。以上要素并非判定专业性的唯一尺度,但应该可以检验一门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低。以此分析,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要素缺少必要的社会认可,低下的专业权威,系统理论、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则相对成熟。如果说,社会工作专业性要素还不成熟,但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被普遍认可,社会工作实务已实施多年,那么,到底是社会工作够不上一门专业呢,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性不足。显然是后者,从这个角度理解,作为提供服务的实践者——社工则承担着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性的重任,获得社会认可,树立专业权威。社工们,是时候该兴奋了,该感到肩上的重担了,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作为专业社工,如何在社工实务中体现专业性呢?首先要明确,你所说的社工专业性,本身指的哪方面内容?你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社工的专业性?弄清楚了这点,才好回答这个问题。其次要清楚,所谓的专业性不仅是表面上能看出来的,也不是外人来看,而是要参加活动的人(活动参加者)真正体会到了有效,真正有了收获。从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两个要素来看,也该由活动参加者来评判,而不是其他人。比方“小一入学适应班”活动,要让参加者了解小学校园生活,协助其适应学习生活,为入学做好准备。我们需要考虑参加者体验学校环境、课堂秩序的机会是否足够,设计的“校园环境大家知”、“模拟课堂”等环节能否达到设定的目标,参加者在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削铅笔划破手、注意力不集中、哭闹、撒娇、不知所措等反应和情绪。参加者最终习得上学准备文具、学会削铅笔、了解小一的基本课程、课堂纪律和按时完成作业等收获。

综上所述,我认为社工的专业性体现在社会工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活动(程序)协助服务对象达致设定的目标,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让其从中获益,正如社工行业最基本的出发点:促进人的福祉。

(二)新生致辞谈社会工作

两次受母校老师邀请为社会工作新生致辞,谈社会工作的实务认识,为其加油鼓劲。以此为基础谈下我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

首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根本。“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且不提助人自助,光以人为本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如何才能以人为本?尊重、平等、个别化、非批判、安全、保密、隐私这些价值,你能时时谨记,内化于心吗?社会工作价值或视角能塑造你的性格,改造你的认知。你是否发现,看问题和理解事物的思维不同了,更能理解他人,明白他人的需要。事实证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足以使人改变。

其次,社会工作实务方法是手段。任何职业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否则,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士。上大学是件美好和幸福的事情,你们缔造美好大学生活的时候请别忘了专业学习。毕业之后才发现,我的专业知识很欠缺,只是略懂皮毛,更别提能熟练应用。什么专业理论,哪个社会学家的理论根本记不清楚,都是在工作后不断补课,自我提升。社工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也是很广的,比如谈恋爱的时候、班级做活动的时候、面试的时候等。

最后,社会工作是综合的艺术。一个优秀的社工自然是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能进能退,应用自如的专业人士。有人说社工是“万金油”,还有人说,社工就是要做政府做了而没做好,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社工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应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不仅价值理念要牢固,方法技巧还要熟练,知识和经验更要丰富,方能助人自助。常听社工说,刚入门的时候学“心法”和“招式”;有些经验了要“闭关修炼”;此后才能随心所欲,达致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三)向《窗边的小豆豆》学专业

在社工实务中结识了读本《窗边的小豆豆》,因为喜欢,我给女儿也取名为小豆豆。

巴学园绽放着尊重、平等、个别化的价值之花。它不光有电车教室,也不光有小林校长,因为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与谁同桌,因为它列出当天所有的课程,满满地写在黑板上,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如果上午上完了当天的课程,下午就可以散步或者去看黄色的油菜花。

小林校长将平等、尊重、真诚、专注、倾听、鼓励、接纳、非批判、赞美、陪伴支持完美地运用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而游刃有余。

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有着优良的品质。校长先生第一次见小豆豆就听她讲了四个小时她自己的事,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小林校长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地成长。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小林校长建议家长给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毫无顾及地去玩耍。他陪着学生在学校的礼堂里搭帐篷“野营”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胆量。为了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鬼,他让孩子们去九品佛寺庙开展“试胆量”活动。为了不让像泰明一样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感到自己比别人差就让大家赤裸着身体游泳,来告诉大家,每个身体它都是美丽的。

社工注重适切性,避免使用说教,小林校长倡导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很好地诠释了介入的时机,寓教于乐。巴学园孩子吃饭的时候围成一个圈,然后,小林校长就会说:“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就是要告诉学生不要挑食。如果哪个学生饭盒里缺了山的味道或者海的味道,小林校长就会为其补上。

回归儿童的运动会。小林校长特别配合高桥君而设计了运动会,使他有机会站在领奖台上。运动会的奖品都是蔬菜,让学生把自己的奖品当作晚餐,同家人一起分享。这是一次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运动会,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潜能,每一个项目都是那么有特色。获奖的运动员还能将自己的奖品与家人一同分享。

小豆豆的妈妈是一位善于正面教育、倾听、鼓励的妈妈,也是一位优秀的妈妈。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妈妈没有因此生气,更没有打骂小豆豆,而是帮助小豆豆再找一所更好的学校。小豆豆一会想当间谍,一会相当检票员,一会想做宣传艺人,妈妈没有否定她,而是听小豆豆讲她的想法。

小林校长让擅长种植的农民伯伯“旱田老师”发挥了专长。如同社工在开展残障人士及儿童的生活技能训练中,找一位优秀的“家务指导师”来更好地为其服务。

(四)适时判断反思,助你更专业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服务对象好像并不在意你的付出,甚至认为你为他提供服务理所当然;更有甚者,服务对象好像找到了“救世主”,一遇事情就“求救”,仿佛事情根本不是自己的,而是助人者的。

我在《社工,你真的在助人吗?》一文中谈到过因为社工的“追逐”,服务对象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临时住所”,情况可能变得更糟糕;“家综”免费的“四点半学校”不但没能帮助更多需要的人,反而让部分居民觉得使用免费服务理所当然。中国义工和美国义工“放下”的故事,恰恰也说明了助人者的责任。

做“家综”服务的时候,不时有社工和我讨论这样的问题。“提前约好的面谈时间到了,我去前台接待服务对象。当我走到前台时,服务对象还在用手机讲电话。我默默地在旁边等了近十分钟,服务对象依然没有结束电话的意思,我是否接着等呢?”面对这样的情形不同的社工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社工会接着等,有的也许会及时提醒,而我认为经过评估,可以取消此次面谈。我想说的是社工的判断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我们是否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如何服务。我们生活在资源有限的社会,被帮助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我们应优先帮助那些“准备好了主动接受帮助的人”。因为你的“追逐”会让他无法学会为自己负责。只有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要为行为后果负责”时,他才有可能开始真正的改变。助人者的过度帮助只是对其不良行为的一种纵容。

过度帮助发生的原因很多,最关键的原因可能是助人者的动机。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我要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好的员工、好的伴侣,帮助他人有一种“我比对方更厉害、更优秀”的意义感。这种动机就可能让你不愿退出您的“帮助”和“付出”。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过度的帮助会造成受助者的非理性认知。受助者不易注意那些一如既往在发生的、不变的情况,慢慢习惯了助人者的节奏。你的帮助成为了他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以为你随时为他服务,“随叫随到”,就好似“警察随时保护我”,形成了依赖的认知。适时判断你的帮助是否健康,是否助长了依赖,是否与受助者的能力相符,这将使你的服务更加专业。

三、学习的智慧

(一)学习可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社工行业这个学习型的组织,是我爱上做社工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学习这种能力极其重要。我常常感觉知识不够,技能不够,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多学习,多留心,工作中总是技多不压身。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技能需要学习,沟通及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学习可以增智、可以解惑、可以辨是非。记得有一段时间,尤其是农村,看到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不易,找到好工作更不容易,流行过“读书无用论”。这绝对是片面的认识,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认为读书无用,越是低学历的群体也越认为读书无用,诸君呀,你没看到我们的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他们争相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名校,搞到国外去留学,争取最优质的学习和教育资源。

学习是把万能钥匙,能开多把锁。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庄子●秋水》里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拘于虚也”。牛顿之所以能够看得远,是因为站得高,视野开阔;“井底蛙”之所以认为天地只有井口那般大,也归咎于“视野”的原因,它为井口所局限,而看不见天之广、地之大。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学习就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大门,让我们开眼看见更广袤更精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要坦然面对,明白自己的局限及长处,我们会受到环境、家庭甚至个体思想或能力的各种限制,学习能帮助我们突破各种思维和能力上的限制。在这里我想多谈点对局限性的认识,例如,一个人说汽车比马车跑得快而嘲笑马车太慢,这就是他认识的局限性,汽车固然比马车快,而汽车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马车驰骋的年代根本就没有汽车,二者没有可比性,你说哪个更快呢?我们是否时常会感到空虚,我们缺乏在书海中与圣人、哲人、作者在精神对话的机会,这时,我们便需要学习。

学习是座长明灯塔,能指引迷途。在成长路上,总会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我们时常会迷茫,不知道下步该如何。当面临选择痛苦的时候,可以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焦虑,缓解痛苦,找寻答案。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曾劝学晋平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学习就如太阳、如烛火,如大海中的灯塔,让我们在黑暗中看清方向、找到道路。

学习是面多维镜子,能照亮心灵。“立身以立学为先”,北宋大家欧阳修提出这样的观点,修养品行,要从学习开始。毛主席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持续的学习,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古人学而优则仕,同时也仕而优则学。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怪我们常常感叹古人太厉害,实则也是我们缺少学习的缘故。

(二)社会工作,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毕淑敏的著作《你要学着自己强大》,对于初期发展的社工行业具有启示和鞭策作用。

社工要学着自己强大。内地社工的社会知晓度还不高,需我们塑造自己特有的职业形象。平等、尊重、爱心是对社工的基本要求,社工在工作中要从点滴做起,践行专业价值和使命。他人没做好的,社工能做好;他人不尊敬的,社工能尊重;他人不敢做的,社工敢尝试。挖掘自身潜能和优势,让自己强大,方能获得肯定。

社工机构要学着自己强大。机构应以社工为主体,为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服务,并且做到财务公开,信息透明,服务优质,公信力高。机构除了提供一般社会服务之外,还可兼具调研出版、学术交流、研究培训等业务。机构最重要的资源——员工,在服务过程中也要能获得个人成长。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让自己强大起来,社工机构必能谋得长远发展。

社工行业要学着自己强大。社工行业应专注于专业的发展,提供社工交流的平台,促进行业人才培养和成长,并将社工擅长的引导和分享应用于社工行业培训和交流中,以激发行业自身力量。社工行业培训和团队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社工行业的特色和品牌。注重行业特色和品牌的打造,让自己强大起来,社工行业终将引领时代前行。

(三)向大树成长学习

大树的成长对我们的学习启示很大。请大家想想如何才能长成一颗大树?第一是时间。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一圈往外长。常年累月的学习积累才能达致本质的蜕变,成就某一领域的业绩。第二是不动。绝对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就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深耕某一领域,耐得住寂寞,不断学习钻研。第三是根基。大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九层楼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四是向上。绝对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互有空间,越向上长,空间越大,越能成为一棵大树。第五是向阳。绝对没有一棵大树长向坑洞,长向黑洞。积极地向阳光生长,就是大树的希望所在。找对了方向就有光明。


  • 微博推荐